首页 > 学会新闻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在国际虹膜识别公开竞赛中夺魁

    在刚刚结束的国际虹膜识别算法公开竞赛NICE.I(Noisy Iris Challenge Evaluation-Part I)中,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谭铁牛研究员带领的课题组提交的算法从来自35个国家的97个团队提交的参赛算法中脱颖而出,以优异性能夺魁。

    人眼的虹膜纹理信息丰富、稳定不变、人各有异,是天然的身份证,因此虹膜识别是防止身份欺诈、打击恐怖犯罪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已经在机场、银行、公安、社保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目前的虹膜识别系统要求用户高度配合,只能在近距离采集和识别静态用户的高质量虹膜图像,妨碍了虹膜识别技术的易用性。随着远距离虹膜识别(Iris at a Distance)和运动中虹膜识别(Iris on Move)概念和方法的提出,从人配合机器到机器主动适应人是虹膜识别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构建“以人为本”的新一代虹膜识别系统,除了光机电需要精心设计外,核心算法对于整个系统的智能化和人性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重点就是必须要突破低质量虹膜图像的处理算法。

    为了测试目前最好的虹膜识别方法在复杂应用场景中适应低质量虹膜图像的鲁棒性,NICE.I竞赛的测评数据包括了虹膜识别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噪声或者干扰源:离焦模糊、运动模糊、镜面反射、斜眼、头部偏转、眼睛半闭、睫毛遮挡、眼皮遮挡、戴光学眼镜、隐形眼镜、位置侧偏等。NICE.I力图模拟非干扰状态下虹膜识别的实验环境,要求算法能够准确定位和分割测试虹膜图像的有效区域,提出了目前虹膜识别领域最具挑战性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NICE.I竞赛从2007年启动至今,公开面向全世界从事虹膜识别研发的机构和个人进行第三方公平测试,以其专业性、高难度而成为虹膜识别领域的权威测试平台。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家安防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从1998年开始就组建了一支稳定的虹膜识别科研队伍,在虹膜图像获取、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匹配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自主创新,在国际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了50多篇学术论文,申请了17项发明专利,解决了虹膜识别从理论到应用的众多关键问题,提高了虹膜识别的易用性、准确性、鲁棒性、实时性和安全性,建立了比较系统的虹膜识别理论、技术和方法体系,有力推动了国际虹膜识别学科的发展。科研成果“虹膜图像获取与识别” 在2005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最近几年课题组加大了虹膜识别技术实用化和产业化的力度,吸引社会投资810万元并获得了国家中小企业创业基金的资助,成立了北京市中科虹霸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虹膜识别产品,打破了国外产品如松下、LG垄断我国虹膜识别市场的局面,在国家重要领域和机要部门取得应用和推广。我所在虹膜识别方面的研究水平已经得到了国际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认可,自主研制的CASIA虹膜图像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共享虹膜数据库,已经有来自70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个科研和商业团队申请使用。课题组自主研发的虹膜识别核心技术已经非排它性授权给美国著名的David Sarnoff公司、欧洲IrisGuard公司、美国肯塔基大学等机构,开创了我国虹膜识别技术授权国外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先河。这些事件表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在虹膜识别领域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了核心技术和主动权,彻底改变了我国在这一战略高技术领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